Monday, December 10, 2007

书写的代价

http://nndeer.spaces.live.com/blog/cns!B6744745151F345C!1792.entry

几年前,学习如何写论文,看一个国外大牛学者说到,成功的写作,原则只有一个:把“读者想知道的”放在“你想让读者知道的”前面。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或者看不出二者的区别,以为“我想让读者知道的”天然就等于“读者想知道的”;不承认二者的差别,什么努力都是事倍功半。
对自己写作负责的人,就明白二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明白书写的代价。把自己的想法,转化成别人可以接受、乐意接受的东西,就要从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是一个 协调自己与这个外部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一般的导师会要求你,一半时间用来做实验,一半时间用来写论文;浅显的讲,这是让你对自 己的工作有更深的认识的机会,稍深些讲,这是一个沟通的机会。任何写作,与表达一样,都是在做沟通。只是与面对面的交谈相比,针对许多读者的写作,要付的 努力更大。
然而有许多表达,是付出极大努力也难实现的。这与我们受众的接受能力有关。好在诸位圣哲、伟人、佛菩萨们有足够的慈悲,为我们留下那些文字。佛陀悟道后, 开始时入定四十九天,是不肯为我们世人传法的。难,太难。好在,佛菩萨们“因智慧故,不驻轮回;因大悲故,不舍众生”,那么高深的教法还是为我们传。当然 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只会抱粗腿是没用的。佛陀、孔子、基督、穆罕默德,都没有亲自去写书,都是弟子们记录他们的言行给我们看。即使这样,很多文 字,我们还是看不懂;背过就是,智慧到了,自然就明白了;只是不知那时,您还有没有力量和慈悲,把您明白的告诉我们。
我的话很浅薄,所以一点慈悲就够我在这里写blog了。小孩、成总是达人,他们就懒得写blog。很多人催小孩出书,或是一起写书,小孩懒得写。书写要付 出的代价太大,何况,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jorma姐姐慈悲,为我们写blog,jorma姐姐的上师慈悲,逼jorma姐姐写东西,让我们都能 受益,^_^。
大多数人的写作是不负责的,尤其对于自恋体的blog(容许我在自恋之余还记录了一些达人的话)。什么是负责任的写作,我们参考本文第一句话就可以:你是否把“读者想知道的”放在了“你想让读者知道的”前面?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07

公共沙发

http://finger-blue.blogcn.com/diary,10551624.shtml

因为身边事。忙碌到失忆都汹涌来。晚上想听歌。把cheer演唱会塞进机器里,重复播放。明知倾听都是心不在焉,靠在床头凭借打字的微慢速度来取得热闹。

热闹。最热闹不过是一大口袋街边的手工爆米花,一杯鲜榨芒果汁,加上唧唧喳喳的会心对谈,云云过后留下的一点仅存记忆。

她在书里说。如果是爱,只有不爱,才可以得到自由。

我那么追崇自由。是不是便可不爱。

我用五秒钟遇见了某某,跟天天随后告别在锣鼓巷。她在短信里用非常和解的口气安慰我。说那些人都是大傻瓜。我也果然不谦虚。虽然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爱的动物总也会不爱的一天。到死亡。想都是徒劳。我们都很世俗,并且愚蠢。喜新厌旧,并且不负责任。

我于是忙得不理智起来。还好这间屋还需要我收拾,洗过的衫我还要从洗衣机里拖出来,饿的时候外卖也很丰足,酸奶和零食们也可以变得吃不尽。

周末的深夜可以延期。我们从酒吧窜到酒吧,从KVT窜到KTV。矛盾体想着的是清净又不由己地去闹腾。喝酒。躺在公共沙发里,碰不到对手。跳舞。旋转舞,绕行的星球都太遥远。拥抱。我对你的拥抱只是给予自己的好心。我知道我拒绝了很多,同时将拒绝等同于被拒绝。

就这样我们所有人的关系都很平衡。不愠不火。不冷弱也不太多暴烈。

幸好我的口是心非并没有任何隐患。非常安全。一周后去的城市,三个月旧好也不会得以相见。

你可记得我的头发长度?也幸好有人来回答是。但这些都不会有结果。卖弄的只是无聊暧昧,图一时伪幸福美感。

小聪明和任性都不朴素。我们也都太愚昧。所以要down to the earth.

直到后来,我可能什么都不认得。

就等到去那个很远的地方。找回来。什么。

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7/113313908606.shtml

  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不开心。

  信息,曾经稀缺,并被当成鱼子酱来珍惜;但它现在却跟土豆一样充足,被视作理所当然。在信息过剩的年代里,知识反而成了稀缺品。得到信息,没转 化成知识;得到知识,没转化成智慧。大众媒体、熟人社会、话痨、户外广告信息、垃圾短信、闺密、互联网正在谋杀你的工作与私人空间,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的 年代里,甄别信息要智商,而利用信息要勇气。

  全人类都患上了严重的信息反应不良与信息焦虑症。你厌恶信息,却又离不开它。你想摆脱信息社会,却被缠缚得越来越紧。我们曾经向往知情权,但更 应拥有信息烟尘社会里的不知情权。大多数时候,我们滥用了知情权。知情权对应的是履约的义务、保守秘密的义务、交换信息的义务。我们的内存有限。不是每个 人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信息管理与消化系统。谁也不是谁的信息垃圾箱,谁也不是谁的信息垃圾站。

  抱歉,我不想知道。向制造垃圾信息的大众媒体、互联网、人群SayNo,关掉电视,关掉手机,抵制垃圾广告,消灭垃圾信息,像节制午餐一样节制信息,你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与解放。

  死于知情,或生于不知情,其实就这么简单。

  抱歉,我不想知道

  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

  如无例外,你的惯常一天是这样开始的:

  1.打开RSS阅读器,阅读订阅的Blog以及新闻。通常情况订阅的Blog每天更新会轻易超过100条,新闻更是不计其数,即使你带着焦虑,忽略掉英文文章与太长的中文文章,浏览式阅读,至少也需两小时。

  2.打开邮箱,浏览邮件。一个私人邮箱,一个公务邮箱,查看回复,至少也需半小时。

  3.如果你还不能免俗地炒炒股,看看实时行情与专家分析,至少也需半小时。

  当你结束这一切时,上帝啊,午餐的时间到了。至少整个一上午,你的时间都花在了浏览信息上,并且一无所获。

  许多人有这样的经验:虽然你每天收到的电子邮件十之八九纯属垃圾,但哪天垃圾邮件一封都没有,你就开始心慌:要么网断了,要么服务器坏了,这种假设居然是真的!可见垃圾在现代人心里的地位。

  如今,全世界每年出版近70万种期刊,60余万种新书,登记40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900多万个 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30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 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世界上所有资源都匮乏,惟独人口和信息过剩,过剩的人口造就了过剩的信息,这 就是信息过剩时代人类的最大危机。

  美国人大卫申克在《信息烟尘:如何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提出了“信噪比”这一概念:你日常接触的信息中多少是有用的,多少是无用的?你的信噪比 是多少?稀缺的、曾经被当做鱼子酱一样来珍惜的信息,如今却跟土豆一样充足,并被视为理所当然。当信息积累得越来越多,它就不仅仅是膨胀了,它已经成为一 种污染。“而这些信息烟尘太讨厌了,它挤占了空闲时间,阻塞了必需的思考。我们的谈话、写作,甚至娱乐都被它糟蹋了。它杜绝任何怀疑,把我们变成天真的消 费者和小市民。它把我们压榨干了。”

  这道理,早在1978年,就被索尔仁尼琴注意到了。他说:“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信息超载时代的信息焦虑症

  当十几年前比尔·盖茨提出“信息在你的指尖(Information on your

  fingertip)”为信息时代的来临揭幕时,他做梦也想不到,信息过剩的时代接踵而来,而他,是罪魁祸首。

  垃圾邮件、你需要和不需要的传真和打错的电话消耗了你的工作时间,涌进家门的免费杂志、电视广告和24小时即时新闻、不请自来的商品目录、垃圾 短信、住房中介的推销电话、吃饭时不期而至的卖花小女孩侵占了你的私人空间,商业区的音乐噪音像马路一样无所不在,住宅区里的分众电视比保安还要尽职,手 机会跟随你一起度假,而手提电脑比你的太太还要亲。根据Engadget报道,台湾Yi

  Tien公司将生产一种如厕用的RSS阅读器,通过与电脑主机相连的无线网络,将你所订阅的RSS内容打印在厕纸上供你阅读。恭喜你,你的最后一块私人领地也被垃圾信息占据了。

  “筑波病”和“过劳死”一样,成为新的时代流行病症。“筑波病”,发现于日本筑波,蔓延于全球。适用人群包括科技工作者与脑力劳动者,症状包括 寂寞、心理压抑、烦躁不安、恍惚、忧虑、性格孤僻、喜怒无常、思维及判断力下降等,又称“信息消化不良”、“信息过剩综合症”或“信息污染综合症”。

  据统计,一个美国职员平均每人每天要处理的信息数量高达190条,英国人是169条,其中包括48个电话、23封电子邮件、11封语音邮件、 20封普通信件、15则备忘录、11个传真、13条短信及8个移动电话。而在这样信息过剩的海洋里,美国、日本近年来的信息吸收率仅为10%左右。难道曾 经公务繁忙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就理解和领会能力而言,头脑中塞满东西和头脑中空空如也同样糟糕。

  打倒信息暴力!

  在资本界风声水起的分众传媒,几乎从诞生第一天起,江南春就面临这样的质疑:这是否侵犯了我们的公共与私人空间?为什么住宅与商务楼宇比中国还 多的美国就诞生不了这样的商业模式?因为广告要进入属于私人空间的楼宇,需要经过物业,居民和业主的许可。只有在缺乏相关立法、业主维权无力的情况之下, 分众才能堂而皇之地霸占业主等电梯时的片刻注意力。

  谁也不是谁的经济垃圾箱,谁也不是谁的信息垃圾站。电视垃圾的结果是没收视率,网站垃圾的结果是倒闭,纸媒垃圾的结果更惨,只能沦落为免费,甚 至都没人要,当废纸卖都嫌麻烦。手机短信垃圾更好追查,打爆运营商的客服电话。谁敢把信息消费者们当垃圾箱,谁就会被消费者们先当垃圾扔掉。

  在1998年年初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法国信息专家罗斯奈向与会的各国首脑和工商界领导人呼吁,要像节制午餐一样进行“信息 节食”,更早的,大卫申克也宣称在信息烟尘的时代,通过幸福的唯一途径是“信息斋戒”。关掉电视,关掉电脑。看书吧,钥匙在阳光下的窗台上。

  你可以对电视台、互联网、江南春、试图与你分享隐私的闺蜜们说:抱歉,我不想知道!

  知情权仍未成功,不知情权尚需努力

  中国的现状是:某些方面你全然不知,某些方面已经饱受信息垃圾之苦。你可能已经对林志玲的三围、小贝送给贝嫂的价值5万英镑的Bra了如指掌,但问你山西黑煤窑真相或广发借壳黑幕,你可能什么都答不出。

  在美国次优抵押债危机持续恶化时,工行与中行站出来说,自己持有次优抵押债的数量“微不足道”,但从美国那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银行的持有数 量可远远不是“微不足道”。前不久造成股市“五卅惨案”的印花税事件,许多人记忆犹新:财政部部长前脚刚说印花税不涨,后脚就发生“半夜鸡叫”事件,好在 三个月后他被撤职了,当然了,原因你无权知道。

  在一个知情权尚未得到保证的国家,大谈不知情权或许奢侈了点。尤其在网络充当了不少“黑幕”暴光者时,大谈网络上的“信息垃圾”与“信息清理”,是否有些不识时务?

  借用《信息烟尘》里的话来形容我们的信息现状:信息于我们,有时如鱼子酱一般珍贵,可遇而不可求,有时如烂土豆,臭大街了。大卫申克说得好:“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信息穷人最终反倒被信息淹没,这真是信息时代的悲哀。”(文/陈旧)

三联生活周刊:互联网死亡地图

http://tech.sina.com.cn/i/2007-09-18/02081745086.shtml

这就是网络时代——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在网上记录生活,发泄情绪,分享秘密,迫不及待向世界倾诉关于 自己的一切。就算有一天肉身腐烂,在网络上留下的这许多痕迹还会一直存在下去,照片、录像、录音、文字……你是否想过,当那一天到来时,身后散落在网上的 这些生命细节,该如何处置?

  ◎陈赛

  16岁的女孩斯黛芬妮·瓦格纳,最后登陆MySpace的日期是2006年9月29日。此前一个月,万圣节的夜晚,她被人扼死,颈部刺中数刀。 一边是MySpace上清秀恬淡的绿衣少女,一边就是现实中阴惨冰冷的尸体,线上线下一条如此鲜明锋利的生死疆界,让人有说不出的恍惚之感。

  19岁的男生柯克·斯通,开车与一辆大拖车迎头相撞,当场死亡。他的MySpace上还播着激烈的电子乐,他说自己刚交了一个漂亮的新女友, “派对即将开始”。他在照片上赤裸着上身,一双桀骜不驯的眼睛,一年前写下的那段自我介绍如今看来就像墓志铭:“我爱车,我在车里生活和呼吸,我是肾上腺 素狂,我爱汽车极速状态的快感……”

  当爱莉森·宝儿的尸体被从俄勒冈的一个山谷中拖出时,警察说她是爬山时不慎掉入山谷,溺水而亡。此前一天,20岁的她还在MySpace上谈论着最新的乐队、最时髦的手机,为看一部新电影而兴奋不已。

  “我的死亡空间”(Mydeathspace.com)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另类社交网站,就像中国地狱里的书记官,专门搜集MySpace ——美国最大社交网站上的死者名簿,并引人们进入他们生前的MySpace页面。MySpace是美国青少年文化大本营,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年轻人的 死亡未必离奇,但常常是恐怖、悲哀甚至愚蠢的。自杀、谋杀、酗酒、吸毒、车祸、火灾,种种的意外,一个个浪费了的生命,给生者以极度的震惊。

  其实,“数字墓地”、“虚拟殡仪馆”、“网络纪念堂”并非新鲜概念,像美国最大的网络纪念堂Legacy.com已有8年历史,每月有700多 万访问者。Mydeathspace的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是死者生前亲自布置的空间:他们喜爱的歌还在播放,他们的文字还在那里,顽皮的照片,派对上的恶 作剧录像,遗落在日常里的泪与笑,一切属于年轻世界里的繁华喧闹……只要家属不请求撤除,这些字节会一直保存在MySpace的服务器上。只是他们最后的 登陆日期会一直定格在某日某时,永不更新。一个个戛然而止的人生,但他们的灵魂似乎还深锁在虚拟空间的深处,爱他们的人时时可以回来探访。谁忍心抹去这鲜 活的生命痕迹呢?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或许,纪念死者更好的方式是记住他们的生,而不是执著于他们的死。”

  在美国,MySpace、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彻底改变了年轻人的社交方式,但如今,年轻人又开始嫌这老一代社交网站的交友概念过于 陈旧和乏味,于是,一些小众社交网站打出了更刺激的概念,让人们开始与陌生人分享性伴侣,分享隐私,分享厌恶,分享仇恨,甚至分享死亡。像 Mydeathspace,就是拿一个陌生人的死亡作为人们社交的媒介,多少是有些病态的。

  Mydeathspace的创始人是个名叫迈克·帕特森(Mike Patterson)的26岁的年轻人,在旧金山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助理。去年,他接手一个残酷的家庭谋杀案件,一个男人杀死自己的妻子和17岁的双胞胎女儿,藏尸

冰箱。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他想,她或许有自己的MySpace?结果,她真的有。此后,他每在报纸电视上看到一个年轻人的死讯,就在MySpace的数据库 中搜索是否有他的主页,了解他生前种种,然后写成故事,放在自己的博客上。没想到,纯粹个人的好奇心,竟引来许多人附和。这个博客逐渐演变成一个小型的社 交网站——谁若是知道某个MySpace成员去世,就向他递交链接,然后在论坛上讨论。几个月下来,他们已经累积了3000多个死者,每天维持10万的点 击量。

  Mydeathspace上有一张触目惊心的“死亡地图”——一张详尽的美国地图,黑色墓碑代表死者,红色恶魔代表谋杀者,他们都在 MySpace上有自己的主页。Google卫星地图可以直接探测到死亡现场,几乎每个州镇都密密麻麻布满了黑色墓碑,随鼠标移动,一张张年轻的脸就在你 眼前晃过:“德斯拉·斯科特,19岁,吸毒过量”;“马特·赫斯汀,30岁,捉浣熊时摔落楼梯头部坠地而亡”;“阿曼达·雪芙,19岁,死于脑动脉 瘤”……在“死亡地图”的东部,有一段墓碑特别密集,那是今年4月轰动一时的弗吉尼亚科技大学枪击案。那次惨剧是Mydeathspace在媒体上频繁曝 光的原因之一,因为受害者中有17人在MySpace上拥有自己的主页。事情发生没多久,就有人将他们的死讯递交给Mydeathspace,经过《纽约 时报》的报道之后,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这地狱之门,服务器因此崩溃了好几次。

  中国虽没有MySpace这样大型的社交网站,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过互联网上的数字幽魂,但久已无人打理的“僵尸博客”中,恐怕也有不少是因为生死变故而荒芜了的。

  博客“鼠尾草”的主人原晓娟原是《时尚》旗下《美食与美酒》的主编,身患癌症后,她的博客从葡萄美酒变成了病床日记,鼓励自己,亦帮助别人,种 种对生命的反思,读之令人感佩。她去世之后,她的博客仍然活着,前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点击率已达到400多万。评她为“全球最佳博客”的《德国之声》电 台报道说:“‘鼠尾草’代表着中国社会追星逐月、透支生命的一代,在极速发展的社会里,耗尽生命的火焰,并在一场疾病的打击下,粉碎了浮华的幻象。”

  在最近的一篇博客中,“鼠尾草”(在她去世后,丈夫一直为她继续打理博客,不忍她喜爱的地方荒芜)提到一位叫巫宁的女子,是中国社科院的在读博 士,研究旅游信息化,“比娟子更年轻,却也突然离世,看她博客,她竟然是看我博客的,在4月她还写过娟子,但想不到两个月后,她却也去了”。两个陌生的生 命在数字空间里匆匆交汇,归于同样的命运。一位读者在巫宁的博客上留言说,“上帝让‘鼠尾草’去做她的花艺师和品酒师了,那一定是想让你去做她的旅游顾问 了”。

  密斯张三是另一个传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天体物理学硕士,年仅23岁,她的博客“上演孟母三迁”上文字聪慧清丽,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女孩子。 只要稍微Google一下,就能搜索到她在网络上散落的各种痕迹。豆瓣网上还记录着她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写过的文字;字幕组的翻译论坛里 还留着她对于《日落大道60号演播室》的翻译意见……从她的文字里,一点看不出是一个绝望的人,但“博”在人亡,重看旧文,才发觉充满了死亡的气息。

  若有一条线索,将这些博客连在一起,何尝不是一份“死亡地图”,一处处都是说不尽的苍凉故事?

  迈克·帕特森曾经解释自己创办Mydeathspace的动机是提醒生命的无常,为年轻人敲响警钟,珍惜生命。那么多年轻人死于车祸与自杀,实 在太令人惋惜。他认为,理解今天的年轻人如何在网络上谈论死亡,或许能帮他们建立一些抵御机制。但是,Mydeathspace始终让人感到不安,每天都 有无数封电子邮件痛骂他“变态”、“邪恶”。因为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美国各大主流媒体都对这个小网站很关注,但态度暧昧,因为谁也说不清楚,人们在这样 的网站上流连忘返,到底是出于悲伤、同情,还是窥阴癖发作?

  人类对死亡有天生的好奇心。2004年,英国智库Civitas曾经发表过一份报告,解释英国人为什么会对戴安娜之死那么疯狂。研究者把这种大 众性的盲目悲伤叫做“哀悼症”——人们硬是与一个陌生的死者建立一种并不真实的情感联系,是为了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真正哀悼的是自己内心的悲伤。

  他们也许大都抱着善意而来,但这样的善意,就像看悲情电影,躲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小小忧伤低回一番,走出之后,毫发无损,重新肯定生之乐趣,知道活在当下是多么幸福。

  去年MySpace上轰动一时的“安娜之死”是最好的例子。安娜·斯维德斯奇(Anna Svidersky)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女高中生,长得很美,在一家麦当劳餐厅打工时被一个精神病患者胡乱杀死。只差6天,就是她的18岁生日。就广阔的世 界而言,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发生,在当地报纸上也不过一个豆腐块大小的新闻而已,但安娜的朋友们动用自己在MySpace上的社交网络,几天后就将她的故 事传遍了整个网络。

  成千上万的陌生人涌到安娜的主页上去凭吊。一个距她5000英里之外的英国人看上去悲伤欲绝地在她的网页上留言:“安娜,安息。如果真有天堂, 我相信你就在那里。”18岁的佛罗里达男生布兰克·福特(Blake Ford)为她写了一首歌,在网上义卖1美元/首,收入全部捐献给她的家人。同样陌生的lozzak搜集她在MySpace上的照片,制作了《怀念安娜》 的MV视频,贴到YouTube上,点击率竟超过300多万。

  但是,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涌入,开始让安娜真正的朋友感到恐怖和愤怒。因为一切已经不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加入这一互联网“悲伤盛宴”的,已经有了 诸如赌博公司之类的企业;而那些献给安娜的网页、歌曲和视频,某种程度上变异成一场竞赛——比谁的献辞更动人,比谁的情绪更忧伤,比谁的点击率更高。甚至 有人将安娜的头像设成

在线游戏里的Avatar。

  这么多人对你的死亡指手画脚,九泉之下如何能安息?受了刺激的美国人,据说现在又开始流行“社交自杀”了。他们注销MySpace、 Friendster、FaceBook、Linkin等一系列社交网站的账户,删除博客上的一切日志,Flickr上的照片,YouTube上的视频, 逃避Google的搜索,立意在网络上彻底消失。

Monday, May 14, 2007

心甘情愿

http://yewufeiyang.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_14.html

by

八号当铺演到后来,终于开始喜欢起高寒了.
我发现我真的跟婷一样.不喜欢一个人的话就是不喜欢.喜欢的话就好喜欢.
高寒发型变了以后感觉整个人都柔和了很多.从眼神到唇线,都那么深情又那么悲伤.
可惜阿精有了韩诺.
高寒在最后一集说了很多感人肺腑的话.
就好像一个坚强女孩的眼泪会让人特别痛心,一个魔鬼用情的时候则会让人特别动心.
他说:我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

我想,我是说过这句话的.我的确做过心甘情愿的"傻事".
明明知道不可能,或者对方不爱我,或者对方对我的并不是爱,我还是很心甘情愿.
喜欢一个人,毕竟是自己的事情.
也许有一天我早上醒来,会突然觉得没必要再为某个人心甘情愿了.
但是在那之前,我还是可以不弃不离的心甘情愿,而且感到心满意足,甚至幸福.
真的,喜欢一个人比被一个人喜欢幸福.
被一个你完全没感觉的人喜欢,那是受罪.被一个你也蛮有好感的人喜欢,那是享受.
但是只有你也非常喜欢他,你才会觉得幸福.
幸福,也许原来只是,能不在乎回报般的付出...

然而,有时候我却害怕别人对我心甘情愿.
我总觉得自己要伤害人家,辜负人家,是我不够坚定.
所以在他似乎有心甘情愿的苗头的时候,我就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把他推开了.
我真的那么怕欠债么?我想是的.
别人凭什么对我那么好,让我无以为报.
我真的不能随便接受一个男人的好.即使我知道你很好.
但是我不能接受.哪怕你是心甘情愿的.
但是我做不到心安理得.

也许爱,真的是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痛苦.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幸福.
曾经能让我心甘情愿的人,也许已经找到自己的归宿.
而真正能为我心甘情愿的人.
我也不知道是否存在,是否已经出现.

可是,我不会接受你得心甘情愿;除非,我对你也心甘情愿.

香煙主義,在流行曲中

http://wyman.etowns.net/weblog/?p=1471

深圳商報
C06 | 萬象 2007-05-09

香煙主義,在流行曲中

近看香港作家葉輝新作《煙迷你的眼》,書內一篇同名文章,從香煙主義(cigaretticism)寫到禁煙大時代,文字的氤氳煙霧,穿梭於後樓梯 暗角、歐洲殖民地、神州大地,繚繞於哲學、詩歌、電影、音樂之間,雖以戒煙作結,看罷卻像抽了一口醒神的煙,煙味久久不能消散。我也禁不住點它一支半支, 放心,這不過是對影像與文字的神迷,不是有毒的二手煙。

“煙迷你的眼”,怎不叫你不想到那首英文老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葉輝提到:“很多年後,猶有蔡琴的《香煙迷蒙了眼睛》與之隔代呼應。”老歌中譯名稱,最扼要的一個,我最早在劉以鬯的長篇小說《酒徒》中讀到, 開首一章,文人酒徒在餐廳買醉,有女子勾搭,餐廳中播着《煙入汝眼》,就是那首歌了。是的,小說一開始,煙便出場:“生?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煙圈里 捉迷藏。”這兩句詩意句子,多年來我一直記得。

葉輝在文中提及不少散播香煙主義的流行曲,辛曉琪的《味道》、王菲的《煙》、周傑倫的《煙圈》、莫文蔚的《陰天》,數起來還不少。是的,煙經常成了感情的掛搭,說到底是心癮,明知有害,戒不掉。

流行曲吞雲吐煙,最深印象還是林夕最初於Raidas年代的成名作《吸煙的女人》:“獨自駕車與寂寥隨處蕩,她慣了靠吸煙,替代獨自談話……”一根香煙,寫活了一個滄桑女人,酷得很。

說到香煙,陳奕迅在歌聲中可還散播不少,其實,都多得背後的填詞人。黃偉文填詞的《不良嗜好》煙味濃郁:“茶和咖啡,同樣供給刺激,可惜世上,唯有煙,熱吻足我十年,因此你天天迫我,但我一直未停……”愛戀與煙,沉下去叫人不可自拔,但兩者相衡,還是愛比煙更痛:“聞 說相戀比惡習還恐怖,聞說吸煙有害程度,如小毛遇大毛”。林夕將愛情悖論刻畫得深刻透徹的《黑夜不再來》(電影《十二夜》主題曲),便有這一句:“如果將 香煙點給我代表深愛,莫非煙熄了會更震撼與期待”。當然,說到新點還夾在指頭的煙,還得說陳奕迅最新的國語大碟《認了吧》,廣東版的《裙下之臣》,在填詞 人方文山筆下變了《煙味》:“頹廢混雜着煙味我滿臉胡碴,在自得其樂的世界,頹廢我微醺的醉對鏡子傻笑,臉上的快樂很直接……”真是“一國兩製”,在控煙 成為大潮的香港,如此掛正“煙牌”的歌,不大可能成為主打歌呢。歌手其實只是唱歌,現實生活中,聽說陳奕迅為女兒健康着想,早戒煙了。

煙入音符,蝕入腦海的,我想到王菲的《暗湧》(又是林夕填詞):“讓這口煙跳升我身軀下沉,曾多麼想多麼想貼近……”一口香煙,上升與下沉都形象化起來,有一種難言的悲哀。

張國榮逝世4周年,香港電台推出《集體回憶張國榮》,其中收入了他唯一自編自導自演的《無煙草電影:煙飛煙滅》。戲中他飾演一名攝影師,煙不離手, 最終禍及兒子。說真的,雖是反吸煙電影,但哥哥很多吸煙鏡頭都太有型格,不知會否有“反宣傳效果”。重溫影像,腦海里卻勾起張國榮上世紀80年代的《無心 睡眠》:“卷起心愛的香煙,弄着腳底的軟墊,酒醉與心碎勾起污煙一片”,在“煙飛煙滅”之前,曾經,憂郁奔嚮冷的天。

Wednesday, May 9, 2007

朝鲜见闻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I think my cousin went to DPRK with this group. A nice essay to talk about this issue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http://www.zaobao.com/special/korea/pages2/korea070429a.html

● 陈青山
 
本月中旬,我和两名英文报同事以及三家旅行社的代表,应朝鲜国际旅行社邀请,进入有“神秘国家”之称的北朝鲜,参加八天七夜的观光游。我们是跟随本地世界旅游机构主办的旅游团抵达朝鲜,团里还有20多名游客,行程顺序是首都平壤、中北部名胜妙香山、南部旧都开城和板门店停火村,以及东部港市元山和几年前开发的东部名山金刚山。

  这是新加坡媒体首次受邀访朝。走完全程,除了东北部充满革命传奇的白头山不在这次行程范围,朝鲜境内开放给外国人的景区,该看的都已看到。

天然景色秀丽 温饱不成问题

  回来后,大家都追问,朝鲜好玩吗?我的回答是,朝鲜天然景色秀丽,而且随季节而变化,好像中国的九寨沟,值得再游,但千万不要期待夜夜笙歌或多姿多彩的购物乐。其实,大家更想知道,朝鲜是不是如传说中那么贫困,我只能简单回答,没那么严重,物资肯定还是缺乏,但温饱和基础设施看来不成问题。行程结束,团友们都说,百闻不如一见,朝鲜的情况比他们想象中好得多。

  抵步当天,朝旅社高层便开门见山,告诉媒体和旅行社代表,朝鲜正在开放,旅游业将大有作为,希望这次访问留给大家好印象,能吸引更多新加坡游客到朝鲜。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是在朝鲜举行全年最大节日“太阳节”,庆祝4月15日前领袖金日成95周岁诞辰的黄金时段访问朝鲜。我们在4月14日抵步当晚,在号称亚洲最大的平壤五一体育场,观赏了10万人参与演出的“阿里郎”团体操表演开幕盛典;第二晚则观看了在金日成广场举行的数万人街头舞会,跟许许多多外宾一样,在这个时空背景下,看到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平壤。

手机电脑不准入境

  从新加坡到平壤,一般是在北京转机,然后从沈阳再飞一小时就到平壤。平壤机场有安全检查,手机电脑等精密器材都不准入境,由海关保管,出境时才取回。这是朝鲜之行与外界失去联络的开始。

  平壤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宁静、干净、整齐,人民守纪律。没有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路上的行人动作悠闲,不慌不忙,无论是搭公车或参观景点都排队,井然有序。很少看到清道夫,也没有垃圾桶,但大街小巷几乎见不到垃圾。郊区和乡下也是如此。

  平壤高楼大厦林立,到处是雄伟壮观的纪念碑式建筑,但一些民居大楼因油漆剥落或失修而显得陈旧,街道路宽车少,交通顺畅无阻,人民几乎都搭公共巴士和地铁。没有私家车,连脚踏车也少。但平壤经济活动量少,缺乏大城市的繁华。朝鲜供电情况紧张,除了极个别的例外,路灯都不亮。那两个晚上,阿里郎大会演的体育场灯火辉煌,举行街头舞会的金日成广场大放光明,也亮起少见的霓虹灯和燃放烟花助兴。回酒店的路上,树梢上挂起了装饰灯泡,连我们的导游也啧啧称奇。

  听导游和领队说,朝鲜尤其是平壤的设施这几年的确有所改善。我们的领队沈春凤经验丰富,在1994年10月、2000年10月和去年3月来过朝鲜,连这回是第四次。她说每次来都看到变化,但过去一年的变化最大。她一路上指指点点,告诉我哪些是新开的餐饮场所和商店等。

全国仅三家特级旅店

  朝鲜旅游业方兴未艾,一流酒店不多。酒店分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设施水准落差蛮大。全国只有三家国际水准的特级旅店,两家在平壤,一家在妙香山。我们在平壤住了五晚,由于前来看阿里郎演出的外宾太多,特级酒店爆满,我们头四晚住的苍光山酒店虽属一级,但设备简陋,由于朝鲜缺电,连冲凉的热水也不是 24小时供应。但服务员的水平很好。

  游元山和金刚山住的是二级酒店,算是那里最好的酒店,酒店虽小但感觉比苍光山舒适,入住期间三次停电,但都不到10秒钟就恢复供电。其实这样也好,多少让我们感受到朝鲜人经常面对的停电滋味。从金刚山回到平壤,出境前最后一夜住的羊角岛国际酒店属于特级,设备齐全,48楼顶层有旋转餐厅,底层有赌场但规模很小,只有五六张百家乐和21点的赌桌和20多台吃角子机。

  在朝鲜逗留的八天七夜对团友来说绝对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有人对朝鲜人慢节奏的生活和整洁的环境十分向往,有人对朝鲜山灵水秀的风景流连忘返,但我和一些团员感触最深的是每天面对排山倒海的社会主义政治宣传,以及朝鲜社会对外来资信的高度封闭。

  除了特级酒店,其他酒店跟一般朝鲜人一样,只能收看到朝鲜电视台的节目;周一到周五只有一个频道,周末多两个频道,看来看去都是宣扬金日成父子伟大功绩的纪录片,不然就是歌舞节目和爱国影片。

对外来信息高度封闭

  开头那六天团员们都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事,也无法和家人联络,恍若隔世。

  在羊角岛酒店终于看到中国中央电视台、凤凰台、日本电视台和BBC节目,大家才如释重负。举个例子,4月15日是朝鲜关闭宁边核设施的最后限期,但朝鲜未如期履行协议,一些团员的家人在国内看了新闻,担心形势有变,我们会出不来。

  可是,信息封闭的我们却在朝鲜玩得不亦乐乎,不晓得亲人正在担心。直到拿回手机,飞抵沈阳和家人建立联系之后,才让他们安心。

  我们在朝鲜也看不到外国报刊。朝鲜信息的流通肯定比也在开放中的越南柬埔寨甚至缅甸落后许多。书店里摆卖的多是领袖父子的著作,以及丑化日本和美国的书刊。朝鲜常说西方国家和媒体将它妖魔化,但在朝鲜所见所闻却让人感觉到朝鲜也在妖魔化它的敌人,甚至扭曲历史。

  电视台每天都在反复播放千篇一律的节目,真佩服朝鲜人一点也不累。不过,从导游口中知道朝鲜人由于从小就接受敬爱(崇拜?)伟大领袖和抗敌爱国的教育,朝鲜人都具备一股自力更生,团结救国、同仇敌忾的精神。

  导游和讲解员反复强调朝鲜人民接受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住房和粮食配给,多生育有优厚奖赏等社会主义优惠,一般民众都有高中以上教育水平,平均寿命70多岁,国民素质高,因此对领导心存感激,愿意做听话的国民等等论点。

  几天的接触,却也打从心底佩服朝鲜人敬业乐业的精神。从导游及各景点如祖国战争博物院讲解员身上,看得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投入,乐在其中和近乎自我陶醉的地步。参与阿里郎和街头演出的学生和青年脸上流露出真挚的满足感。司机、收拾房间的阿嫂、餐厅服务生和店员都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给小费,他们都不敢接受。

  但朝鲜的人权状况一直受到国际的关注,至今访问过朝鲜的美国最高级官员奥尔布赖特国务卿在她的回忆录里,曾经这样评论朝鲜人民:

  “大部分的朝鲜公民,对自己一直被喂食的文宣攻势,到底是全然接受、相信一半或是恨到要死?实在无从得知。最有可能的是,由于他们努力活下去都来不及了,根本没花多少时间去质疑,也没理由相信他们能改变什么。显然他们对外头世界的实情,知道得很少很少。”

  奥卿是在2000年访问平壤,只逗留两天,全然是以美国的价值观对朝鲜人民作出了不客气的批评。

  然而,有句英文俗语:“Ignorance is bliss”,有人把它译为“难得糊涂”,也有人译为“无知就是幸福”或“蒙昧是一种幸福”,这也许就是朝鲜人的写照。他们从在我们眼中是单调乏味的生活中能得到满足感,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在平壤,我们每天都驱车经过穿越平壤市中心、把首都隔成东西两区的大同江。有一天,我们在江上游船河和用餐,江水清澈,水流不急不缓,看着江里的游鱼,我突然想起《庄子·秋水》里一个叫“濠梁之辩”的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成白话,大意是:庄子和朋友惠子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白鲦鱼说:“鱼儿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儿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两人似乎在进行一场诡辩,但惠子是从理性出发,认为庄子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因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知道鱼的心理呢?但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动物(或人)的动作、表情,痛苦或快乐,他人是可以凭观察体验到的。

  生长在经济发达但节奏快,环境污染和生活压力越来越严重的现代都市,与生长在经济落后但节奏缓慢环境清幽民风纯朴的平壤,究竟哪个更幸福?

  4月23日,《联合早报》有则外电报道:同样是铁幕国家的古巴,人民生活贫困,但平均预期寿命却高于世界平均寿命11年,比起生活水平高得多的美国也只少一年。专家认为主要原因应该是古巴的免费医疗制度、宜人的气候与缓慢的生活节奏。

  朝鲜人就像在深山修行、不闻天下事、陶醉于自己世界里的隐士。套句政治不正确的说法,朝鲜人的“快乐”指数,说不定在你我之上呢!

金正日要建经济强国

  朝鲜领袖金正日多次访问中国,最近一次是在去年正月。据说他原定到东北参观,但在北京建议下改道南下广州和深圳等地取经。

  中国媒体后来报道,金正日对广州和深圳日新月异的发展感触很深,彻夜难眠,他告诉北京领导人,他希望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去推动朝鲜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之后,朝鲜便不时释出要实行改革开放的信息。

  《亚洲周刊》本月初专题报道,提到今年3月,金正日应邀到中国大使馆过元宵节,透露了朝鲜将在鸭绿江口的绯缎岛建立金融特区,并强调2007年是“朝鲜建设经济强国的转折之年”。朝鲜也同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举行会谈,展示要灵活融入国际社会的意愿。

  本月中,朝鲜撤除了总理朴凤柱的职务,由交通部长金英日接任。分析家认为,这意味着朝鲜有意进一步开放,进行真正的经济改革,改善2300万人口的生活水平。

  信息化新时代的来临,通讯和交通越来越方便,没有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朝鲜进一步的变化将是不可避免的,所不确定的是快慢、大小和深浅的程度。由于朝鲜经常不按牌理出牌,进两步退一步,朝鲜的开放改革之路将是曲折和反复的。

  朝鲜自然景观迷人,首都平壤是高度绿化的花园城市,又有雄伟壮观的纪念碑纪念堂,阿里郎艺术节团体操表演让人叹为观止,国民素质高,具备了强大的旅游发展潜能。朝鲜旅游市场目前以中国人为主。如果能抛开政治包袱,假以时日,将能吸引广大的日本和美国旅客前去观光。

《联合早报》